读博的意义
查看话题 >读博的意义仅仅在于这一路上有着意义
到圣路易斯已经一个月了。这个月过得很不舒服。
不舒服的原因是?#36335;?#22238;到了本科的岁月,当时辅导员早早地就要我们想清楚,你将来是要想考研,出国,还是找工作?因为三个选项决定了要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来度过大学岁月。如今,博士项?#23458;?#22914;一个高级职校,一切都是为了找教职,而美国大学的文科教职僧多粥少,非常难找,这早已是个不争的事实,所以压力下推,似乎从现在开始就要愁着发论文,参加会议,累计教学经验和人脉。加之我身在一个反复灌输“成功学”的奖学金项目里,所以一度厌恶到动了转学的念头。
说实话,我对学位本身没有太大的兴趣,对大学的教职也没有这么渴望。原因很简单,如果我本来就不?#19981;?#20889;论文,那么,若要我用一辈子的时间?#26376;?#25991;交换温饱,岂不是生活在人间噩梦里?本科毕业后出去工作,?#20040;?#26159;,学?#21644;?#30340;世界很大很精彩。我当然非常敬重以学术为志业的老师和学者,但是我对在象牙塔之外勇于冒险,勇于实验的人有着更多的偏爱。读书的时候,?#26131;釹不?#30340;老师似乎都在更大的世界闯荡过,有的是因为外力被时代安排了,插过队,当过工人,做过记者,开过公司,而后,他们把这种丰富的人生经验带回校园,滋养学生——这一直我?#38498;?#20013;理想的教师角色,不仅有渊博的学识,还有扎实的?#23548;?/p>
澎湃在去年编译过一篇文章《美国的人类学博士有多难找工作?》,原文《美国人类学研究的不确定性》发在《文化人类学》上,这是美国人类学协会主办的刊物。文里有很多情况非常有趣:比如,在某些教职人员看来,?#38750;?#32456;身教职是一项义务或责任,有位博士生因为几年没找到教职,最后去科技行业工作,被她曾经的学院视为“背?#36873;薄?#36824;有一位教授索性把人类学视为一个巨大的“庞氏骗局?#20445;?#24405;用研究生并以一个极少人能完成的虚幻的职?#24471;?#24819;去鼓励他们是不道德的。”
读着这些,我不禁想着为何我这个月来感到不舒服,因为所有的教授都有一种斩钉截铁的预设?#39608;?#20320;将来是想吃我这口学术饭的?#20445;?#36825;话还有一?#32844;?#31034;,即“学术饭碗是全天下最好的饭碗。”首先,找教职并不是我来读这个博士的目的——我的博士虽?#27426;?#30528;作家方向的光环,结果还是非常学术——我更希望借着学院的课程,资源,教授和同学的智慧,拓展我的写作版图,成为更好的写作者,读博士的这几年就是我的实验年限,成则成,败则败,只能自己努力,再求命运的眷顾。第二,学术饭碗固然令人羡慕,但作为一个局外人,我也看到了学术圈的封闭。
在小说《第一炉香》,张爱玲借葛薇龙的口这么描述她的姑妈梁太太?#39608;?#22312;她自己的小天地里……关起门来做慈禧太后。”我们当然可以说,每个行业到最后都是自己的小圈子,每个大牛都成了小圈子的?#23454;?#25110;诸侯,他们有一众拥趸,他们也需要这一众拥趸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意义。但是,学院如何和外界保?#33267;?#31995;(connection),在我看来不是一个锦上添花的问题,而是首要的道德问题,尤其是人文学科。几年之前我就反感自己写文章故意拽一些酷炫的“理论?#20445;?#25925;意写得让人半懂不懂,?#19968;?#24863;到,这是在炫耀自己的小聪明,也是以此建立一种优越感(superiority)。如果我写的东西,所有受过良好教育的高中毕业生或者是大学本科生都看不懂,?#19968;?#35273;得是自己的失败。这也是我为何厌恶有些学者以增加隔阂和炫耀自我为荣。我也觉得,让一路读上来的学生拥护这种自我炫耀的写作方式是有罪的。
我们的教育,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,都在越来?#22870;?#31163;自己的初衷。基础教育成了残酷的选拔,高等教育成了职业学校,很多做教育的人,感慨自?#20309;?#27861;违背这个大势所趋,最终成?#26031;?#29359;(这当?#35805;?#25324;我)。
在上海的时候,身边不少朋友去张文江老师家听课,那是真正的有教无类。在爱荷华的时候,有学姐建立了高中生的创意写作坊,后来把这个工作?#26131;?#25104;了大学里的正规课,修该课的本科生每周要抽出一个傍晚去附近的高中生写作营兼课?#36824;?#20849;图书馆每周有针对社区的创意写作班,我也去帮过忙。人文学科对大众负有责任。
前几天,豆瓣上fateface感慨于同济大学中文系招聘助理教授的苛刻条件,说这样的要求会把很多“与众不同的”候选人完全拒之门外。我很?#19981;?#25991;章里的这段话:
“30多岁在核心期刊发表十几篇论文的,当然会有的,他们会很努力,也很聪明。不过,但凡你犹豫一下,迷惘一下,想非主流一下,那么就很快被挤出第一梯队了。然而人文社科的学术研究不是单纯的书斋里的知识生产,更是对人心世道的体贴关?#22330;!?/p>
写作也是一样的?#35272;恚?#30495;诗在民间,对人心世道的体贴关怀比书斋里的知识生产更重要。去年此时,我跟我的翻译老师Aron讨论申请博士,他对我说过:如果你在爱荷华的第三年,只申请到了一个博士,?#19968;?#23545;你非常失望,因为这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,你有着更重要的事要去做。结果,我用这一年翻译了三本书。
如今,我猜测Aron?#19981;?#35828;:如果你读博士的五到六年,就做了些为找教职而做的事情,?#19968;?#23545;你非常失望,因为你有着更重要的事要去做。
读博士,只因这一路上的风景于我的写作有益,我?#20204;?#24102;着这个理想的愿景来试一试,倘若看不到风景,那恐怕又该是离开学院的时候了。
至秦的最新日记 ······ ( 全部 )
- 下一次,摔得漂亮一点 (82人?#19981;?
- ?#31243;?#33521;语创意写作4: 如何搭漂亮句子? (161人?#19981;?
- ?#31243;?#33521;语创意写作3: 标点和对话 (52人?#19981;?
- ?#31243;?#33521;语创意写作2: 动词,形容词和措辞风格 (125人?#19981;?
- ?#31243;?#33521;语创意写作1: 参考书和被动语态 (62人?#19981;?
热门话题 ······ ( 去话题广场 )
- 看展记 881.2万次浏览
- 我与新概念作文大赛 42.5万次浏览
- 艺术作品中的精彩法庭辩论 1.0万次浏览
- 视频·拍段侯孝?#22836;?#26684;的小片 4513次浏览
- 我所沉迷的小众艺术 新话题 · 8275次浏览
- 如何看待当下的“努力工作”文化? 315.2万次浏览